第一 課:關於快樂
 
第二十一頁第四行:快樂不應只局限於少數感官的愉悅、某些激烈的快感、爆發的喜悅、暫時的寧靜 感、雀躍的一天,或許偷偷溜進我們生命迷宮裡的魔幻時刻。……我所說的快樂,是指從一個極為健全的 心靈中所生起的深刻綻放感。這不單只是一種愉快的感覺、一個暫時的情感或心情,而是我們存在的最佳狀態。快樂也是一種詮釋世界的方法,我們很難改變世界, 但可以改變自己如何看待世界。


在作者眼裡,夏日炎炎,喝一杯甜美的冰茶,那種滿足感,不能叫快樂。跟朋友在好吃的餐廳中聊天, 那種愉快心情,也還不算快樂,因為它都只是暫時情緒,一下就消失無影無蹤。


只有你能夠止息動盪不安的情緒,在沒有外在物質作刺激底下,還能從內心生出平靜喜悅,那才叫快 樂。所以,它不需要風景、美食、好友。在家裡,在曠野,你心中對眾生給你的恩,生出無限感謝,當下沐浴在放鬆、感恩的心情中,你就得到快樂,那是你自己的 心可以生出來的。


多年前,我聽妙境法師說過:「如果你有得到禪定之樂,對於世間人所追求的歡樂,就會覺得微不足 道。世人總在情緒起伏中,捕捉那一點點假象的快樂。」


佛子,您有從自己內心中體驗過快樂嗎?
 
第二課:快樂是生命的目的 嗎?
 
第三十五頁第十一行:「對快樂的這個欲望,啟發著我們每一個行動。每一句話,以及每一個念頭,一切 是如此自然,以至於我們習而不察,如同我們一輩子都在吸著氧氣,卻不會刻意想著這件事。」


當下,我正在寫字,我選擇了細簽字筆,因為它滑順好寫。---連 這個小事,也存在了快樂的欲求在。只是,生活中的一切,都在自然中發生,它順著生命慣性去走,卻從來不曾檢視過:我這樣做,會令我快樂嗎?


一切生命慣性,又以自我中心為主軸來發展。


第三十七頁第九行:「在所有建立快樂的方法中,在所有笨拙、盲目和極端的方式中,最沒創意的就是以 自我為中心。……就算外在表現得很快樂,但如果將自己與他人的快樂分隔,我們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快樂。」


愈自我中心,為自己打算,將令自己活得更緊繃,建築高聳圍牆,來避免他人侵犯,所以表面的擁有, 內心卻在恐懼失去,並未真實享受到快樂。


台北的捷運,常見年輕人搶佔博愛座,為了怕人反感,也為了怕所有老人出現,乾脆閉眼假寐。他得到 了,卻沒有自在之樂。---或許,張開雙眼,等待老人上來,把這個寶貴的位置讓出來,反而能「享 受」到對方坐下來的舒適之樂呢!
 
第三課:雙面鏡---向內看,又向外看
 

第四十頁第五行:「快樂是一種內在的狀態,但我們卻在自身之外尋求它。如果它是一種外在的條件,我 們將永遠無法掌握,欲望無限,而我們的掌控卻是有限、暫時,而且通常是虛幻的。……我們可以擁有快 樂『所需的一切』,卻感到非常不快樂;反過來説,也可以在困難中依然保持平靜。幻想單靠外在條件就能確保快樂的話,就太天真了。這是最確實的醒悟。」


談到「向內看」,不是要拒絕外在事物,而是認識:快樂來自內心。所以不用怕,「修行」不是要刻苦 耐勞。只要學習觀照:當下我快樂嗎?我要如何改善不快樂的心情呢?這樣就會愈來愈快樂了!至於外在,有---很 好,沒有---也無所謂,不要一直朝著「擁有」去追逐,就可以了!


時下非常流行「接受自己」這種觀念,作者提出:這全要看什麼是所謂的『這個自己』。」也就是說,在接納缺失、不完美的自我時,還能有一種超越自我的勇氣才是(所謂的自我,不是恆常、 不可變改的),否則放任自己的衝動及意念隨便亂跑,其實是一個容易的 解決、一種妥協,甚至是一種投降。……這樣的方式,是否等於用美的包裝紙把自己的習性包裹起來?


作者又說:「也 許『表達自我』,釋放自己的『自然』衝動,可以讓我們的內在張力得到暫時解放,但依然在自我慣性中不停地打轉。」


社會上的人,放任自己,以求快樂,事實上卻改變不了情緒,不斷陷在重覆性的情緒輪迴中。而修行 人,則是努力想改造自心,以成為「聖人」,但發現「習性難改」,最後落入「自我憎恨」的情緒中,形成另一種錯誤。作者說:「快樂是一種能力,一種生存的態度,然而我們必須學習,誠如波斯諺語所說:『耐心能使桑葉變成絲。』」修行人,耐心去修,滴水穿石,自能成就,不必著急。


附註:
一、下週二進度:第四課~第六課。


二、「快樂學」譯者丁乃竺女士及其先生賴聲川導演共同創辦之「表演工作坊」7月17、18日在台北,9月在南部,10月在台中演出『快樂不用學』,本戲結合佛法思想觀念詮釋快樂,推薦大家踴躍觀賞。

 


詳細演出時間 及資訊請查詢表演工作坊網站
網址:http://www.pwshop.com/performance_mnotice.php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