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課:快樂與利他主義

本章作者提出一個問題:是快樂使我們慈悲,還是慈悲使我們快樂?

作者引用心理學家的實驗來說明:

首先,快樂的人,通常是較願意幫助他人的人。二六二頁第一行:


當我們快樂的時候,自我重要性減低,更容易對他人開放自己。研究中顯示,例如,一個人如果在一小時之內經歷了一件快樂的事,他在這一小時中願意幫助陌生人。

再者,慈悲也會帶來快樂。

二六二頁倒數第二行:「馬丁.賽利門是正向心理學的先行者。他的研究顯示,如果做出一項與自己利益無關的好事,這種喜悅將帶來深度的滿足感。為了證實他的假設,他請自己的學生做兩件事:第一,出去痛快地玩;第二,參與慈善的活動。兩件事情做完,要寫報告與全班分享。


結果相當驚人。享樂的活動,像是與朋友出去看電影,或者享受香蕉船冰淇淋,所得到的滿足遠不如一項慈善的表現。如果學生做出的慈善行為是自發而具有人道特質的,該生一整天的滿足感都會增強。


這個實驗,我們有可以試試看。假日帶家人去玩時,不要為自己的快樂而玩,把重心擺在為了讓他們快樂而出遊,事事以他們為本位來安排。此時,將會發現不一樣的喜悅感。有了「利他可以令自己快樂」的認識,我們要幫助別人,就會有力得多。不再會有「犧牲」之感!

二六八頁倒數第二行:「根據其他許多研究報告,最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,在行為上比起情緒很多的人更無私。……內在自由可以讓自己從煩惱情緒的枷鎖解放出來,而內在自由只能透過減少執著性的自我沉溺而獲得。比起一個不斷被內在衝突襲擊的心,一顆自由、開闊及平靜的心碰到不安的情況時,更可以採取利他的觀點來面對。

佛法說,利他必須先能自利,所謂自利,就是掌握自心,令心平靜,不起煩惱。有一種人積極助人,但卻充滿強烈的掌控欲,要人家依他的想法而行。這種行為表面看似幫人,實際上是在擴大自我,將會越走越煩惱,得不到快樂。

第十八課:快樂與謙虛

  傲慢是謙虛的相反心態。傲慢的行相:(二七三頁第一段)
傲慢是從自我重要性延伸出來的。傲慢就是迷戀自己所擁有的少許特質,並幻想擁有自己所缺乏的特質。」

當別人很差,你看不起他的差,這在傲慢中;當自己很行,對自己的「行」頗得意,傲慢中。當別人不錯,你心中不舒服,刻意想把他比下去,覺得他沒什麼;當自己不怎麼樣,卻把自己小小優點擴大,孤芳自賞,這是過度的傲慢。


二七四頁倒數第三行:「從集體層面而來看,相信自己的國家或族群優於他人者就是傲慢。認為自己是文明真實價值的守護者,必需將自己的優越『模式』強制推行在『愚笨』的人們身上。……

凡事冠上「我的」、「我們的」,就會在此中緣著自我而生傲慢。我信仰的教派,我的團體,都是傲慢的來源,推銷我的宗教、成長團體的「好」給別人,不是真心要幫助對方,而是要展自我的偉大,讓對方歸屬臣服於我(我的宗教、我的團體)。


二七四頁第八行:「真正的謙虛就是從一切自我意識中解脫出來,這包含從謙虛的意識中解脫出來。真正謙虛的人並不覺得自己謙虛。

面對自我,發現待修改之處太多了;面對世界,發現所知太少了。於是發自內心低下,自然不會有「我在謙虛」的想法。

世上有一種人,畢恭畢敬,身段低下,那不是真謙虛,他是運作行為、語言的謙下,來表現自我的崇高偉大(我有禮貌,我有修養),以博取他人讚賞。

不論世間技能,或者心靈成長,傲慢都是進步的阻礙,謙虛才能進步。

二七五頁倒數第四行:「如果遭到批評,謙虛的人會認為自己的缺點曝光是一件好事。拉羅許富科說:『只有少數人有足夠的智慧,希望得到建設性的批評,而不是得到驚險的稱讚。』這呼應西藏智者所說:『能揭露自己內在隱藏的缺點,就是最好的開示。』

傲慢的人,靠著抬高自我,貶抑他人,求取別人讚美,他一直活在期待掌聲的恐懼中,時時痛苦。謙虛的人,接受自己的平凡,時時向人學習,他活在處處欣賞別人的喜悅中。不冀求別人抬高他,所以自在平靜。

※下週進度:十九、二十、二十一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