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{第一部}自我省思的練習(摘錄)第一章 鏡中修行


自我重要感帶來的痛苦


我們受困於這一種由「自我重要感」(self-importance)及「特殊感」(specialness)所帶來的痛苦之中。我們每一天都是「我、我、我,我的、我的、我的」,這一個執著的背後就是自我重要感,而我們所有的經驗也因此而受染。如果我們仔細地看,就會發現在每一件所做、所說及所想的事情背後,都有一個強大的自我重要因素。「怎麼樣才能感覺更好?別人會怎麼想?我的勝算有多少?我會失去什麼?」這所有的問題都是根源於自我重要感,甚至如果我們覺得自己不夠理想,也是自我重要感再作祟。(P.24頁第8行)


我們希望看到的自己是強大的,能掌控一切的;但我們更像易碎的蛋殼。我們不喜歡如此脆弱的自己,這個脆弱的自我需要保護、武裝、凝聚力量以及建築圍牆;而這卻使得我們痛苦地受困於心牆內。我們逐漸害怕在事情的本然中放鬆,也越來越不確定事情是否會照著自己的計畫進行。


超越自我重要感進而看到真正的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,這就是我們的道路。所有佛法(正式或非正式的)的重點,都是要減低自我重要感,如此實相才有機會顯現;這個過程必須由自我省思開始。


提問的精神


自我省思普遍貫穿佛法修行的所有傳統與傳承,但並非只在正式修行時才練習,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做自我省思。自我省思是一種態度、一種方法和一種練習。簡而言之,自我省思可以讓每個人的修行活起來。(P.27頁第1行)


如果我們能誠實和不論斷地看著自己慣性的心,我們就能超越它而看到真實的自己。超越「自我」(self)以及超越「自我」所想要或不想要之外,在那個一直與世界爭鬥的自我之後,便是我們的實性及真面目。


這便是我們的自然面目,不再掙扎著要變成另一種人。這是一個潛在覺醒者的面目,其智慧、功德及勇氣都是不可測度的。發現我們深層的潛力及障礙,我們便能了解到自己痛苦的因,然後可以開始對它下功夫。


我執心的弔詭


執著於自我的慣性,也就是「我執」(ego),這是所有痛苦及迷惑的根源。.......(P.27頁第11行)


....當我們找尋心,卻也看不到它。這個我們認為是自我的心,稱為「我執心」(ego-mind),它控制我們的所作所為,我們卻找不到它,這有點詭異,就像一個鬼魂在經營我們的家。房子看起來是空的,但所有的家事都已完成,床舖好了,鞋被擦亮了,茶已倒好,早餐已煮好。(P.28頁第7行)


有趣的是我們對此從不懷疑,我們假定有一個人或有一件東西一直在那兒,我們的生命也一直由一個鬼魂在經營著;現在是停止一切的時候了。從某個方面來說,我執心未我們服務,但它服務得不好,它引誘我們進入輪迴的痛苦,然後奴役我們。當我執心說「生氣」,我們就生氣;當它說「執著」,我們就執著。當我們檢視自己與我執心的某種「奴役」關係,就會看到它是如何對我們施壓,如何玩弄我們,盡讓我們做些會帶來不良後果的事。


如果不想成為鬼魂的奴隸,就必須要求我執心示顯其面目;但沒有一個鬼魂會出現。你可以隨時練習這個簡單的禪定,特別是在我執心令你無以招架時,在你覺得被威脅、害怕或受制於它時。


當我們直接質疑我執心時,它就會顯露出真實的狀態,也就是什麼都不是。我們可以實際看穿這個看似堅實的我執心或是自我,看穿之後所剩下的又是什麼?遺留下來的是一種開放、聰慧的覺察性,它不會受到自我珍愛及自我保護的束縛,這是所有眾生的本有智慧心。在這樣的發現中放鬆就是真實的禪定,而真實的禪定可以帶來究竟的證悟,讓我們從痛苦中解脫。(P.30頁第2行)


一個修行者看待生命的方式


找尋我執心是非常重要的,這也是唯一讓我們了解到我執是無法被尋獲的方法。尋獲不到我執心,就找不到一個自我,那麼我們又如何將所有的念頭、情緒及經驗都認為是針對自己而來的呢?(P.30頁第8行)


我記得自己第一次感覺無我的經驗,當時我感到一種強烈的自由感,同時也感覺到如果我不令自我重要感擋住自己,讓一切變得複雜的話,我就能深刻欣賞到事情在根本上是如何圓滿了。當我發現所有維持自我的努力都是徒勞,我便感到放鬆了。......


認真的思考我們就會發現,執著於自我時是不可能練習自我省思的,一切都會變得太個人──我的痛苦、我的憤怒、我的缺點。如果將念頭和情緒都當成針對自己的,它們就會折磨我們;以這種方式來看待自己的念頭和情緒,就像用一種不舒適的東西來擦鼻子,除了製造更多的痛苦外,還有什麼呢?這種「看」不是我們這兒所談的省思。(P.31頁第7行)


有著無我的見地,我們就能欣然感激覺知所生起的一切,我們就能接受任何的現起都是過去行為或業的結果,而並非就是我們自己。


利用念頭及情緒


念頭和情緒總是會生起,修行的目的不是要去除它們。我們無法停止念頭和情緒,就像我們無法終止世間看似順勢或逆勢的情境,但我們可以選擇迎向它們,並且處理它們。在某個層次來說,它們只是感官罷了,當我們不論斷它們的好壞、對錯、自己喜歡或不喜歡,我們就可以在修行道路上利用它們來進步。(P.32頁第2行)


我說的利用念頭及情緒的意思是觀察它們的升起及消融,一旦這樣做,我們就會看到它們的無實質性;看穿它們之後,就能了解它們無法束縛我們,無法把我們帶入歧途,或扭曲我們對實相的感覺,然後我們就不再期待念頭及情緒能夠停止,因為期待它們停止根本就是一種妄念。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從自我重要感製造出來的恐懼及反應,讓我們無法善用這些經驗。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讓事情如實自然,不要感覺受威脅或想控制全局,讓一切自然地生起並且隨它去。(P.33頁第1行)


當我執心經由禪定而透徹時,我們就沒有理由害怕它,這大大減低我們的痛苦,事實上,我們會有一種觀看生命所有面向的強烈慾望,這個態度就是自我省思練習的核心。(P.33頁第5行)



第二章 我們的心好比一部電影


當我們在看電影時,會放鬆心情地觀賞,因為知道它不過是幻覺罷了,是由一部放映機、影片、光、螢幕、以及自己的覺受所總合起來的。在不同的聲、光、形色剎那閃過時,就創造出一種持續性的幻覺,我們視之為角色、佈景、動作以及語言。所謂的「現實」也是以相同方式運作的,我們的覺知力、感受、過去業力行為的烙印種子以及現象世界,共同創造了我們的生命劇碼。..............(P.36頁第1行)


環顧四週,我們會發現沒有一件事情是孤立的,換句話說,每一件事情都相互依存,每一件事情都依賴無數因緣,在剎那、剎那中存在、生起、消失。因為事情是相互依存的,所以它們本身不具有真實存在性。...............(P.36頁第8行)


外在世界的林林總總總以及內在世界的念頭和情緒,並不是它們表面看起來的樣子。所有現象看似客觀的存在,但其存在的真實狀態就像夢一樣,雖顯現卻沒有實質性。空性的體驗並非在平凡現象世界之外,事實上,當心不再對現象執著時,我們就在體驗空性。(P.37頁第5行)


了解現象世界的空性,我們就不會再認為事情是堅實或本有的。當我們了解到沒有任何事情是獨立存在,一切的事情就更似夢幻般而且也比較不具威脅性;這會帶來一種深刻的放鬆感,我們也會覺得比較不需要控制自己的心及處境。因為一切的本性是空性,所以我們可以像看電影般地看待我們的生命,我們可以放鬆心情,欣賞演出。


看穿現象,讓心自然來去


看穿現象──也就是看穿念頭、情緒以及看穿外在物象──是非常重要的。一旦不能看穿現象,我們就會認為這些一直在流動、改變以及無法抓住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。這使得世界看起來充滿誘惑,心因此得不到祥和。................(P.38頁第6行)


如果我們能像看電影般地看穿我們的信仰和恐懼,那會怎麼樣?我們會開始與其同樂,嘲笑它們以及隨它們去。把它們看得太嚴重,就是違反我們修行道上的初衷。我們可以幫自己一個大忙,就是讓妄念心自然來去。(P.39頁第1行)


從佛教的觀點來看,讓事情隨順自然使它們成為它們自己,而不是要它們成為我們所想要的。


了解心的本性


自我省思的練習重點,就是清晰的去體驗事情,不要想改變或控制而讓事情變得更複雜。認為自己可以改變或控制每件事情的人通常都活得很痛苦,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。(P.39頁第7行)


..........無論我們在修行上或證量上有多進步,心的自然活動是不會停止的。這就是心的本性,它孕育著所有的可能性。我們與其憎恨心的生命力,不如用它來深化及豐富我們的修行。(P.40頁第1行)


修行的重點就是要處理平靜及混亂的心境。.........重要的是去了解這一切都是自然的,念頭是業力的結果,情緒則像是這個結果的汁液。經驗到它們並不必然表示我們已失去修行者的位置。


當擾人的念頭和情緒生起,唯一的選擇就是讓它們自然的揭露。不要試圖控制或沈溺其中,給予它們重要性只會令他們更「真實」。稍稍轉換一下態度,我們會發現這個擾人且焦慮的心,只是心本性的表現而已,它本身是空性,而且沒什麼問題。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,無須太過重視或關注。了解這一點,心自然會平靜。


我們開始清楚應如何善用此生,以及該如何面對平凡的快樂及痛苦。既然這兩者都是我們本性的表現,努力要快樂或更快樂以及努力免於痛苦,都是無意義的。為了尋求祥和,我們必須在這個最基本層面與自己的生命聯繫。(P.41頁第7行)


第三章 自心的寶藏


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貪婪、執著、攻擊性、嫉妒以及負面行為是不會為我們帶來快樂及祥和的,它們是悲傷及痛苦的因。要超越它們,需要對心的本性做更深的省思。自我省思的基本需求已被遺忘,沒有了自我省思,我們幾乎無法分辨出哪些事情是受到他人影響,而哪些又是出於自己的意志。(P.44頁第4行)


無明的悲劇


社會上有許多錯誤的觀念,都是要我們從外在去尋求內在的滿足,不論它們是要我們趨向物質、或趨向社會關係以及情緒上的相互依賴,這些觀念都忽略了心本身具足提供我們祥和及快樂的潛能。(P.45頁第10行)


無明有兩個層面,一個是對究竟或現象體性的無明,另一個則是我們無法正確解讀相對世界的無明。..........(P.46頁第6行)


每一個有情生命的困境


在相對世界裡,外在現象一直在改變,我們內在的心也在改變,因此知覺也一直在改變。我們可以看到每樣事情都是短暫的,包括自己。但是自我或我執卻要我們相信一切是永恆的,如果我們承認一切都是暫時性的,那麼我們就沒有堅實的基礎來執著,而我執就是奠基於執著。(P.47頁第1行)


簡而言之,心是無礙且不受無明的拘束,具有以新鮮方式體驗每一件事的潛力,練習自我省思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這個潛力,而這就是我們的自然遺產。(P.48頁第5行)

arrow
arrow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