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 幽默感


幽默可以讓我們看到世界的荒謬性。唯一真正合理的是,放下任何我們持續在緊握的東西。我們的情緒和我執心就是一個戲劇化的幻影,當然,我們都感覺到它們是真的,我的戲、你的戲、我們的衝突;我們創造了這些詳盡而精心的情結,然後對它們作出反應。但是在我們的自心之外,沒有任何事真正在發生。這是業力所創造的宇宙大笑話,對此你可以一笑置之,也可以緊守著自己的情結,一切由你。(P.152頁第4行)


我們對生活的各個面相都要帶著一份幽默感──縱使你的生活是幸福、和諧以及充滿祥和的。當我們過於嚴重地看待這些事情時,喜悅就變成痛苦、祥和變成擾人、和諧就變得做作。要擁有真正的和諧、祥和以及喜悅,我們需要用幽默感來取代嚴重性。


.........幽默感讓我們可以從嶄新的視野或觀點看待每一件事,它可以是一個很棒的朋友,有時候是我們唯一的朋友,特別是當所有人都拋棄我們的時刻,我們仍然擁有自己的幽默感。(P.153頁第2行)


嚴重看待事情真的有用嗎?


早上我們醒來時,念頭和感覺會自然地生起,你要如何對待它們?有些人有點脫線,對待事情大而化之,他們感受到的身心壓力遠少於那些把事情看得過於嚴重的人。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要認真做事、不要有責任感,這是指我們需要新的觀點以及更正面的生活態度。(P.154頁第9行)


正面的態度不僅只是有好的念頭,而是指我們在做、聽、看、感覺每一件事時都不要太過當真。我對自己看待事情太過嚴重的態度感到厭倦──事實上是筋疲力竭了;但這不表示我們要放棄一切,不再管這些事情,這樣是沒有用的,也不是我們的目的。真正有用的就是我們採取更加輕鬆和幽默的態度。


幽默感的練習


就像是一位老人看著小孩嬉戲,我們需要看穿自己看待事情的那份嚴重性。無論小孩把自己的遊戲看得多認真,老人都會覺得有趣而沒有一刻會認為那是真的。........(P.155頁第6行)


在這個練習中最起碼應做到「不要將自己和自己的情緒看待得太認真」,可以認同另一個「自我」。這並不是要製造人格分裂,而是說要去認同自己的真實本性,如此才不會將我執得情緒看得太嚴重。(P.157頁第3行)


對待我執如小丑


想像我執是個小丑,非常詭計多端,可以讓我們發笑,也可以變得卑鄙,甚至邪惡。我們必須小心,因為他們可以戲弄我們,甚至當眾犧牲我們。如果他們太過頭,我們甚至會想要坐在觀眾席得最後面,然後隨時準備著防衛自己。重點是,在小丑面前我們要抱持覺醒:同樣地,面對我執時,我們必須警覺,否則我執的小丑們也許會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嚇唬你。(P.157頁第8行)


不期待輪迴變得更好


生病的時候,我們不需要煩躁或是對自己和他人生氣,帶著一種幽默感,我們可以很愉快的生病。而當死亡來臨時,我們可以帶著一種真正的幽默感面對死亡,同時對自己的生命感到喜悅,因為我們已經遇到三寶,變成了一個修行者,也見到了心的本性。我們已經看到念頭和情緒的幻化特質,同時也知道如果太認真看待它們,會破壞我們想做的每一件事。(P.159頁第11行)


妄念在哪裡消融,解脫就在哪裡。不論念頭轉走、向右或者在打圈,念頭只是念頭。透過修行以及幽默感,念頭會消融。能超越「念頭」是非常棒的,如果不能,懷抱著這樣的鼓舞就很好。如果我們擁有幽默感,妄念和情緒就會是奇妙的。



{第三部}在世界上尋找自己的位置(摘錄)

第十七章 行動和意願


當然,對我執而言,為了生存而掙扎以及在社會中找到一席地位是它的目的,但這些都沒有辦法帶來長久的快樂或滿足,這是因為權力、財富以及名聲全依賴特定的情景內涵而存在。比方說名聲,這要依觀眾仰慕的情況而定,但是人類的喜好是隨著不同的地域、文化、團體及個人一直在變化的。在一種情境底下我們是明星,受到他人的奉承,在另一個情境中我們的才華和地位完全不值錢。因此想要維持名聲是不會為我們帶來解脫和滿足的。(P.164頁第12行)


我執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保持身分認同,但是在一個變化多端和複雜的世界裡,我們又能保住什麼呢?我們的念頭和情緒都是持續在改變的,在這樣快速變化的情況之下,我們很難保持從容,而我們很快就會感覺失落。


當我們的內在被動搖,我們不知道要怎麼辦,也找不到歸屬感,所有的人事物似乎都在威脅著我們。這個混亂是由我執製造出來的,唯一的方法就是從這樣的混亂及複雜中轉身離開,如此我們才能發現真正的自己!


簡化自己的生命


我執一直掙扎著要肯定自己的身分,佛法的道路引領我們遠離這份掙扎,同時指出要利益他人的念頭,也都可以穿透我執的混亂,這是經由減低自重要感而達成的,幫助他人是我們在修行道上最深刻的願望。當自我重要感減低,生命就變得非常直接而單純。(P.165頁第12行)


簡化自己的生命並不像清除衣櫃,清一清之後將東西送給救濟單位。簡化生命是指有著一個清楚的意願和目的,然後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修心方式來落實這個目的。在某方面來說,這還是要依著一定的情境內涵來實踐,但這個情境內涵不是奠基於我執或那個靠不住的我執世界。佛法的整體內涵,就是要減低自我重要感以及利益眾生。生活在此內涵中,會讓行動符合自己最深刻的願望,這將大幅度簡化我們的生活。


這時我們可能發現,沒有比思維佛法更令人喜悅的了,像是珍貴的人生、業力、無常、死亡以及輪迴的痛苦。我們可以實際品嚐到娑婆世界受限的真相,也能品嚐到佛法的自在;這自然會對他人以及他人在輪迴中的掙扎懷抱慈悲。.....(P.167頁第5行)


獨處的慾望


當我們專心於利益他人時,我們生命的態度和方式就會有所轉變。我們有一種要去揭露自己重要感的巨大渴望,我們渴望更深入和更接近真理。修行變得更重要,這比假裝自己是某人(甚至以為自己是一個菩薩)在各處奔波更重要。這個渴望通常會成為想要獨處的慾望。(P.167頁第10行)


.......當我們的觀點變大時,我們的憂傷感也加深。我們會注意到一種諷刺情況:安靜地獨自坐著,與每天汲汲營營的生活相比較,獨自坐著反而不覺得被孤立於世界之外。(P.168頁第10行)


有些人深深被這種不熟悉的憂傷感所吸引,但有些人卻有強烈逃離的渴望。不論哪一種情況,重要的是要能夠欣然感激自己底層的憂傷。這暗示著一種更深層的智力,而這份智力一般是被我們日常生活的瑣碎散亂所矇蔽。


心意的自然智力


在獨處時,心意的這份自然智力,會從一個幾乎靜止的狀態浮現出來。......(P.169頁第3行)


過去我們以為有意義的瑣碎事,變得不再那麼重要。我們了解到它們不但無法娛樂我們,反而因為要去「聚集」和「維護」它們而製造了很多的麻煩,這個無盡忙碌的循環,是如何束縛著我們的智力。在獨自一人的閉關中,我們更可以發揮幾的智力,用這智力成就對此生真實而又具永恆價值的事。(P.169頁第7行)


自己的本性就是我們的身分,了解到此真實身分,我們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真實目標,那就是利益他人。這個目標的情境內涵是什麼都無所謂,因為無論我們在哪兒,我們都對自己真誠。我們沒有在尋找任何東西,因此在任何地方都感覺像在家裡。我們沒有在找尋伴侶,我們可以享受自心、傳承以及三寶的陪伴。我們不需要與某些人建立「特殊」關係,因為我們感覺到與所有眾生之間的相連性。我們發現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全體有情生命的幸福。(P.170頁第5行)


經由擴大自心超越我執的局限,我們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。以這種方式,我們將自己的行為與自己最深刻的意願結合在一起。



第十八章 在日間、睡眠及夢中覺醒


真實的禪定就是對心的觀察,這是我們的修行和道路。觀察我們在醒時、睡覺以及夢中的心意,我們能夠得到很多答案。(P.172頁第1行)


為了要讓我們在一種「第一剎那」的感覺中醒來,我們必須改變在世上生活的方式,以及改變與自心互動的方式。當我們不受到妄念衝力與束縛時,我們就能夠在醒著和睡覺中保持在當下,然後醒來時不會覺得如此無精打采。(P.172頁第6行)


見到每一剎那的清新感


........當我們不再看到每一剎那的清新性,我們就會變得無精打采。(P.173頁第2行)


這樣的態度必然和我們的表現有關。當心中生起了甜蜜、酸楚、快樂或沮喪感時,我們的心是開放還是封閉的?我們有著許多自己都沒察覺的慣性態度,而這又引發心理的八卦以及各種情緒煩惱。.......


無精打采的態度是心意精細的安排。這種態度是在心理上把每樣東西都歸檔,讓一切失去新鮮感,我們已經不願意去感受,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好奇心,而且視自己的生命為理所當然。(P.174頁第1行)


不一樣的一天


能否帶著新鮮眼光看待這個世界,與自己的經驗是正面還是負面沒有多大關係。並不是每一個經驗都像一杯濃郁的英國茶,但是我們心中可以如此期待。上了擂台的戰鬥者期待的是激烈的戰鬥而不是快樂的經驗;同樣地,無論業力的呈現是什麼,我們都可以有所期待。這樣的觀點可以改變無精打采的態度,以及心的慣性安排。(P.174頁第4行)


生命中大多數的既定觀念,包括所有關於生命的訊息及生存技巧,都是奠基於恐懼。從小到大,學校師長們就教導我們如何在主流文化中生存,我們因此也對這個世界以及自己應如何在其中運作下了結論。就是這樣,我執心被設定好要贊助我們的生存。


要從這樣的設定中解放出來,我們必須去體驗自心所具有的不變真實本性。心的基礎本性有一種清晰、明辨的智力,這份智力是開放、好追究的,而且是不執著的,也因如此,這份智力能夠敏捷地適應所有的改變。那是一顆像孩子的心,開放而好奇。


在我們的經驗裡,好奇能帶來基本真理的火花。在我們開始如實的接觸生命時,我們不再以慣性的方式看待它,我們開始認識到它本有的自性;然後,早上醒來時就會有著很不同的經驗。........


但是我們如此忙碌的觀察無常,或是加強注意力的練習,並不表示我們無法在世上運作。這是指注意力是周遍一切的,無論是在工作、煮飯、走路或社交,我們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注入開放、新鮮的態度,而這將帶來我們長久所渴望、非常不一樣的生活。(P.175頁第10行)


夢的世界


如果能夠轉化自己的日間經驗,那麼我們的睡眠狀況將會有所不同,因為睡眠就是日間經驗的延續。.....(P.176頁第6行)


當我們進入夢鄉時,白晝的經驗消失,我們碰觸到自己阿賴耶的底層或者是無念的無意識狀態;這是非常重要的自然過程。白天清醒時接受到許多砲轟式的經驗(就算是很棒的經驗),此時能陷入阿賴耶中而昏睡,是一個令人滿意的改變,能讓我們再生,同時能恢復所有在感官刺激中所耗盡的能量。(P.176頁第11行)


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,在白天熟睡幾分鐘比睡整個晚上還有活力。碰觸到自己阿賴耶的底層,會讓我們的身心靈迅速恢復能量:但是一陣子之後就會開始做夢,然後我們就在另一個世界裡。.......


..........所有清醒時無法做到或是沒有勇氣做的事,在夢中我們都可以完成。我們可以在這所有的情境中觀察自己。(P.177頁第8行)


醒著或睡著,心性皆相同


不論我們是醒著或睡著,心的本性是相同的。從這個觀點來說,我們睡覺中的夢和日間的夢沒有區別。兩者從同一個來源生起,也就是空的覺知本身。這就像是擁有兩雙鞋子,白天的鞋子和睡夢時的鞋子;我們對兩者抱持同等的欣然感激。(P.178頁第6行)


從覺性的共同基礎中,生起「第一剎那」的新鮮。當我們能夠將自己從孤獨以及蓋念心的疆界中解脫出來,我們就能體驗這份新鮮。然後我們的世界開始軟化,我們可以優美及典雅的悠遊於自己生命之中。

arrow
arrow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