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問題!我在寫這個因果故事時,也想起你的問題,並覺得它很難回答。


正統格魯派的學佛方式,是以非常理智的方法(邏輯因明),來對佛陀教語審視,發現他所說的核心思想(空性、菩提心)都能經得起推理證明;於是,一部分無法用推理證成的極隱蔽法(業果等),便可以以「聖言量」的方式成立。因此,了解佛陀聖教更多,對佛信心更強,思維佛法所講的業果原則,就更有力。這其間,不需要依賴一般人所謂的神通(因為存在不可靠性,即便是阿羅漢對業果也看不周全),完全依佛經對業果的敘述來相信便可。


但是,一般凡夫,很難如此「理性」。他們沒辦法完全依賴「宗」(主張),「因」(理由)就產生生命實踐力。沒有更多「喻」(舉例),他們無法憾動內心。(利根依正理而信解,鈍根依故事而生信。)


佛經中,有幾部講因果的典籍(如百業經),本來是很有幫助的,但一者故事玄妙(如人生出五百顆蛋,化為五百子;動物會開口對話);若無深厚教理,必然難以相信;二者離現在非常久遠,總缺現實感,讀起來不親切。


所以,中國社會在明清以後,大量出版了各種因果感應故事,滿足了社會「勸善止惡」的效果。而佛教在歷經隋唐盛況後,到明清已漸漸沒落,懂得學佛學論的人很少,也就吸引了這些因果感應書來勸世。


這些因果書所述故事,因與果之間的關連,很多都有問題。有的又有道教色彩(陰間審判)。但,無論如何,總體上,所要表達的善惡方向是對的,勸善止惡的效果也是有的。它墊立了漢傳佛教僧俗,非常重視因果的基礎,因果書不能說沒有貢獻。(反觀部分藏傳佛教學習者,固然理上談得頭頭是道,但有時候,我會驚訝於他們最起碼的因果觀念都很薄弱,行為檢束力很少。)


生於科技發達的現代,我們又是很難接受明清時代這些書,而且無法聽聽故事就相信有因有果的了!


為了連接這個時代,所以當年日常老法師找出了一些現代醫學研究瀕死經驗的資料(如「來生」),精神領域的「前世回溯」(如「前世今生」),科學上的前世調查(如「不說再見的靈魂」),還有講因果的「生命不死」、「凱西公案」。他是希望,一者讓大家更相信生命有前世、有來生,並且審慎於業因果。


這類書有他的時代優點(現代化,結合某些科學觀),但缺點是,西方沒有因果觀,所以資料更隱微難辨;而且,他們的神學觀,又沒有六道思想,所以沒有辦法看出升沉之理。
但常師父的看法是「盡信書,不如無書。本來書就是取其可用之處而吸收就好。現代人心普遍落入斷見,只迷於今世。因此,先拿常見來破斷見。知有前後世,生出對宗教探索的興趣,接著,再引導他們走上正見之路。只要步步不停,就不會走岔了!」


格魯是條件好的理智型人士進學之道,但常師父安立的方式,先幫忙廣大的「普通人士」,協助他們有興趣修行。以善巧方便,引向究竟正道。二者高低層次不同,自然無法比出對錯。


至於,愚鈍如我者,空性的書讀得很辛苦時,讀一下這些「現代故事書」,倒是蠻好的調劑。只是,我不會採取全然相信的態度去讀它。並且,嚐試著用所學的業因果觀去分析,當作參考,提醒自己,如此而已。

arrow
arrow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