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十五日,常師父圓寂紀念日。他離開世間,八年了!

「常師父」是我們對他的暱稱。其實這個稱呼,本來是尊稱。民國七十三年時,他與淨空老法師從美國回台灣,至佛陀教育基金會,擬一起培育佛教弘法人才。弟子敬稱他們二位,不直呼全名,便稱為「空師父」、「常師父」,叫久了,就變成了暱稱。

因緣變遷,那幾年「空師父」遇到了黃念祖老居士的「無量壽經解」,決心專弘專修淨土法門。而「常師父」則在「菩提道次第論」精研,進而前往印度學法。所以兩位師長的道路,便漸漸不同。

常師父去印度達蘭沙拉學習,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,當時他已經五十六歲了。重新學習藏文,就非常艱辛,可以說今年學,明年就忘。(民國74~76年,他每年去三個月)學了兩年,幸運的遇見一位加拿大籍學僧,所以就請辯經學院洛桑校長個別教授,由此學僧作翻譯,才得以學下去。

當年,印度還沒有登上「金磚四國」行列,交通差到不行。而且他們的印式英語,未熟諳其音調者,幾乎難以聽懂。一次晚上,抵達德里機場,叫了一輛計程車,直奔山上,當車子開出市區,進入一片黑暗世界(當時印度一般道路沒路燈,鄉間很多人沒有電),他突然產生一陣恐懼,想說如果這個司機起了壞心,要搶劫或殺掉我,真是一點逃脫可能性都沒有。幸而正念生起,想到玄奘大師當時困在沙漠時的決心---「寧向西天一步死,不願東土一步生」,也就不怕了。

印度的藏人,從西藏逃出來以後,絕大多數對華人都懷著極大排斥,他們家家戶戶幾乎都有親戚在文革時被殺。(這現象是一九九七年尊者來台的「破冰之旅」,才算解開這層隔閡。)所以,常師父去達蘭沙拉時,也遭受到類似的「待遇」。雖然沒有人暴力相向,但知道他是華人,藏人商店就都不賣他東西,不跟他講話。而僧眾也沒人敢接受他供養,深怕被人懷疑。

尊者當時尚未得諾貝爾獎,所以藏傳佛教還沒在世界打出知名度,達蘭沙拉是一個窮困的難民區,常常外面下大雨,室內就下小雨,吃的食物匱乏到僧眾都吃不飽,更別說吃得好了。但常師父說,只要聽見他們辯經時那種興高采烈的氣氛,就覺得很有希望。

其實,常師父最大艱辛並不是食宿、交友、榮辱,最困難的還是身體不好。

【待續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