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藏傳佛教重視「傳承」,有著敬重法脈淵源的作用,未得他人傳授,不敢輕易宣説,如此可以保持佛法清淨,不污雜質。但形式上的傳遞,似乎仍不構成可靠依據,依然要以有無掌握佛陀教法核心要旨而定。否則有聽過某一個法,便宣稱已有傳承,四處講説,所講的,又與佛陀原旨相違。則徒具的傳承形式又有何用?更甚者,現在有些藏傳學習者,四處求灌頂,聽口傳,只為了多得到一些傳承,好向人炫耀,並不是真心為了實修而求法,實在不能説他有「得」傳承。(聽法動機錯誤)


常師父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「口授傳承」上,(就是由師長依著書本文字念一遍,弟子用心聆聽,以示法脈加持相續),是在一九九七年,印度請法團時,法王在達蘭沙拉藏曆過年法會所口授。該次, 印度團在法會未完時,就需回來,所以止觀部份未得。


略論可以說是廣論的刪節版,在止觀章以前,宗喀巴大師僅是把抉擇論述的部份刪除而已,基本上內容架構是一樣的。一九九三年春天,常師父帶了三十五個學廣論的弟子,前往印度,除聆聽法王說法外,每天下午還請辯經學院院長洛桑嘉措老師,講授略論。這應是常師父第一次獲得道次「解釋傳承」。


常師父曾經説:「道次第不是那麼好懂的!」他對「懂」的定義,設得很高。也就是你必須經過實際修持,文字不再只是文字,而體認到它在內心中所指出的行相,此時才叫「懂」。所以道次第那種環環相扣,井然有序的內涵,要不斷透過科判一一串修才能得定解。一九九七年,常師父邀請穹拉仁波切,到鳳山寺講授略論,上午講課,下午討論,在討論課上,他就曾自嘆:道次第現在終於比較懂,可以由點至線,由線至面了!(這是第二次略論的講解傳承)


一九九八年,邀請洛確仁波切到鳳山寺講廣論的「觀」,共三個月,開始了僧團在空性上面的學習。(在此之前,常師父並未在藏系師長前聽授此法,只在一九九五年由洛桑院長傳講「宗義寶鬘」。所以,常師父一直沒有正式講過廣論止觀。此次是正式學習。)


大約這時間前後,常師父開始在僧團重講廣論,共講了七十三卷。經過幾年道次第的學習,他覺得第一次講的廣論,錯誤不少。「自己都不太敢聽!」他如是説。於是討論起是否要讓研討班學員改學新的這一套,經過幾番討論,大家認為:第一套或有不精確處,但是對初學者而言,正因為加入很多祖師修行故事,以及常師父修行心得,活絡了學習興趣,才讓大家耐心學下去。而且裡面還是存在了許多珍寶在。只要步步向上,就不會變成瑕疵了!於是,第一輪讀舊的,第二輪讀新的。


只是,新版廣論,常師父沒講完,就改成重講「南山律在家備覽」了!他說:「廣論這部論著,學習的人多了,將來會有藏系的格西,來把它完整講述,不必我多費心。但是戒律,要能弘揚,確是困難,所以我義不容辭。」


..................
..
................
....
..............


以上是常師父在廣論這部論著學弘的梗概。


常師父圓寂四年半了!隨著時間消逝,一些老同學離開福智,到外面參學。今日台灣藏傳佛教背景,已不是二十年前的狀況,格西、仁波切的弘講道次第者,所在多有。當他們出去學到一些新觀點,發現與以前不太一樣時,有的便對當年所學,起了疑惑。此時,應該回首來時路,我們都曾經在佛法學習上,受過常師父教導,一點一滴由原來汲汲於世間追求,轉向佛法修心之道,今天能在比較高深內涵上,有進一層領悟,豈非是以前基礎所致?現在享受步步向上之樂,怎麼不感謝以前的善巧教導?


而繼續在福智學習的忠貞之士,見到有人離開,便憤憤不平地覺得:常師父的法,你都受用不完了,怎麼可以再跑出去學?其實把藏傳佛法引進,本是常師父心意,現在有更多人來台弘法,也有更多人發心去學,豈不是讓常師父的心願儘早完成?怎麼會是相悖?畢竟無量無邊的眾生,有著無量無邊的成就方法,不是所有人可以用同一種模式去修練成就的。有人或許從一師而終其生,有人或許要從廣學而攝歸其一法,各有因緣,互相隨喜祝福總會更好。(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