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師父——日常老法師,非常惜福,涓滴不失,可以說是上一代人的標準作風。


他的一位侍者,跟我講過兩個故事:


他睡師父隔壁房,冬天天冷,早上刷牙洗臉,就開熱水來使用。沒想到,隨後常師父在隔壁盥洗,因為管線同一,所以流出餘溫之水。幾分鐘後,侍者到師父房間整理物品時,立刻被師父教誡:「年紀輕輕,就吃不得冷水之苦,追求物質享受,怎麼能夠鍛鍊出修行人的心志呢?現在就把福份過度享用,等到年老了,福份也想盡了,那時後再來受用冷水之苦,不是更苦嗎?」


有一次,侍者隨師父坐飛機去美國,越洋航線提供了兩頓餐飲。第一份,常師父吃完飯,還跟空中小姐要了一杯茶,泡了一杯奶茶來喝。隔一陣子,執茶的空中小姐又走過,常師父又要了一杯,把侍者桌上的奶精與糖拿走,又喝了一杯奶茶。


到了下一餐飯,常師父還是泡了一杯奶茶,侍者有樣學樣,也跟著泡了一杯。隨後,侍者心想:常師父那麼愛喝奶茶,前一餐喝兩杯,這一餐我泡了自己的份,他就只能喝一杯了!想想,便起身,去跟空中小姐多要了一份奶精跟糖。


等他回座,常師父見他手上的東西,説:「你以為我愛吃奶茶呀?上一餐我是見你餐桌上的奶精與糖,不喝就是要丟掉了,所以才多泡一杯來喝的。」


.................
...
..............
......
...........


一般人惜福至此地步,大概就會走入「吝嗇」之局,將會見到他家中物品滿室,有用的,沒用的,絕不肯丟棄一樣,最後是活在滿坑滿谷物品堆中。但常師父卻不如此。住的地方,三不五時就會整理一次,把每樣物品擺放得整整齊齊,同時將信徒送給他,而自己沒有在用的物品,轉送給寺中大眾師,所以身無長物。


一九九五年,我陪常師父去美國洛杉磯,那裡有一棟房子,是他早先到洛杉磯時的住處,因後來房子已沒用,所以打算處理掉。我陪著他整理物件,他把各種東西分類,會有人喜歡且用得到的,放一邊;用不到的,就放另一邊丟掉。見他俐落的處理原則,一點都不會捨不得,反倒是我覺得幾分不捨。


二○○○年,印度請法團,從印度達蘭沙拉下來,到達德里,在旅館等待飛機。休息的旅館是五星級飯店。吃飯時,服務生特別主動為常師父還有我們幾個人服務,拿了幾樣美食來。我的那一盤,無論怎麼努力吃,都吃不完,但基於「惜福」的習慣,我還是把它通通塞入胃中。等到盤子光溜溜,轉頭一看,常師父那一盤,卻沒有吃完,放在那裡。——平常,他會度量自己食量,把吃不完的,先分給別人,但現在一者是大家盤中均已過多,二者是在五星級飯店,某些惜福舉動亦不符此處禮儀。所以他把它留下來了!(哎!早知道,我就應該先看看他的做法,這一餐便不必「獨撐大局」啦!)

....................
.
...................
..
.....................


學佛人,對於佛教所說道理,應廣泛了解每個觀念的用意,再去實踐,實踐過程中,又必須與其他相關原則互相參照,才不會變成一個固執無彈性的「基本教義派」。從常師父的惜福做法,看到了彈性應用的重要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