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課:假朋友
 
本章對比了快樂與享樂、歡樂、玩樂的不同。作者把一般人所認為的「快樂」,都歸入此三者中,也就是說這些不是真正的快樂。他認為快樂一定要有心靈超脫平靜感,從心中流露,不假外求才是。


作者說:「享樂是不穩定的,它所引發的感受很快就變成中性,甚至不愉快;當它一再重覆時,就會變得無味,甚至令人反胃。」(第五十頁第五行)


就像「吃到飽」的餐廳般,其實是一種陷阱,它讓你吃得很撐,卻仍然感覺「沒賺到」,回家後,換來的是沉重的身體、不適的腸胃。(認真觀察,全被貪心「罩」得很苦。)


不是不可以享樂,而是不要耽溺。作者說:「沒有理由剝奪我們欣賞美景,限制我們在大海中遨遊、享受玫瑰花香。享樂之所以會成為快樂的障礙,是當我們沉溺於其中,並因此而造成內心不平衡。」(第五十三頁第三行)


現代社會不斷追逐物質的刺激,作者形容在物欲中玩樂的情形說:「一種強迫性的過動,不能有任何低潮、任何空檔,以免單獨面對自己。……如果沒有持續的活動,生命就是致命的無趣。」(第五十五頁倒數第三行)


我們逛街、上餐館、去遊樂園、健身房、看電視、玩電腦……一旦時間空下來,就開始覺得無聊。現代人已無心情在海邊看海、在山中欣賞落日餘暉。等火車的二十分鐘,都令我們無趣萬分。


我們的心,一點一滴地被外境盜走。作者說:「我的一位西藏朋友,在紐約看到一塊很搶眼的廣告牌,他思索片刻後說:『他們想要偷取我們的心』。」


讀者們,注意唷!「心」不要被偷走了!


 
第五課:快樂是可能的嗎?
 

現代人得憂鬱症的比例愈來愈高,因為媒體負面消息的持續轟炸,人生不幸事件的持續出現,處處存在粉碎快樂感覺,卻少有「好消息」出現。


作者說:「『邪惡世界症候群』質疑實現快樂的可能性,認為人性基本上是腐敗的,讓我們對生命悲觀,也讓我們質疑每個人圓滿的潛力,而這份圓滿的潛力也正是追尋快樂的基礎。……要開展我們甚深的潛力,就得像擦拭金塊讓它發光一樣。」(第六十六頁倒數第三行)


想要改變悲觀傾向,就要多看看彌勒菩薩的「寶性論」。他在書中引述了許多振奮人心的思想。最主要的:佛教深信人性的光芒,此種美麗特質,與諸佛無二無別,不必從新建立,只需把障蔽你的煩惱消除便可。作者──馬修李卡達在此說的擦拭金塊,即是指此觀念。


「我的朋友艾倫.華勒士認識一位西藏的隱士,這位隱士安詳地獨居,對任何人都無所求。他毫不矯情地告訴華勒士,二十年來他都生活在一種『持續喜樂的狀態』。……我從這當中學到的是:如果有智慧的人能夠快樂,那麼快樂必然是可以得到的。」(第六十七頁倒數第三行)


快樂是可以獲得的,因為我們有佛性,而煩惱只是暫時的染污。只要有心除垢,金質光芒將會彰顯。有這麼多修行人可作證,代表我也可以做到,在痛苦時如此想,將會增長你除苦的信心。
 
第六課:痛苦的煉金術
 
本章用淺顯方法,敘述了四聖諦:了知苦,去苦因,苦滅已,由修道。認識此四者,則能從痛苦中煉出純金。


「如何面對生命中的痛苦經驗,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我們的態度。因此,我們應熟悉並準備好面對生老病死等無法避免的情境,而非毫無準備地去面對這一切,並因而陷入憤怒中。」(第八十四頁倒數第一行)


佛教介紹「苦」,目的不是要讓我們變成悲觀主義者,或否定世間一切快樂,而是當你心裡早已認識苦的存在,有一天當它浮現在生命中時,將更容易面對與接受。並進而種正因來滅苦。


「如果有智慧地面對,我們可以從痛苦中學習;如果以放棄的態度說:『這就是命運!』就等於放棄內在改變的可能性。……我們不被疾病、仇恨、批判及厄運擊倒,並不表示他們不會影響我們,或者已經永遠克服這些障礙;這只是表示它們無法阻礙我們的內在解脫。」(第八十九頁倒數第四行)


許多佛教徒遇見困難,就一付無可奈何的心情,說「這就是業」,一點都不想改善現況,這是逃避式的修行人,不是佛教本意。但佛教也確實認為,無論努力之後有無改善,最重要在內心平靜(去除煩惱),這即是最主要的改造。


「透過慈悲,我們可以不受制於自己的痛苦,由此聯想著其他所有的人,心中想著:『除我之外,也有其他人受著同樣的苦,有的甚至更辛苦,真心希望他們能不受這樣的苦。』於是,我們的痛苦就不會太具壓迫性,不會再帶著恨意地問:『為什麼是我?』」(第九十三頁倒數第五行)


多年前,我曾去基隆探望一癌末的低收入戶,他就發過同樣的憤怒。他說:「整條街那麼多七十幾八十幾的老人,為什麼都不會死,卻是我?老天不公平!」(他才五十幾歲)


作者提供的「慈悲觀」,我自己曾實驗過,證實有效。幾年前,我遇見苦難事,當時正好朋友借我兩本講文革遭遇的書,看見那麼多家破人亡,聲名踐地的故事,我那種「自己很可憐」的感覺便消逝掉了!這是很有趣的經驗,自己苦,本應去尋找歡樂事,但我卻因閱讀苦難書而解苦。


痛苦,痛是外在的,苦是內心的。遭遇不幸事情時,我們就會注意、用心緣想自我,落入強烈自愛的情緒。所以,當看一看他人之苦,生出同情心去愛他人時,自愛執減低,就不會想起自己遭遇,苦便減少了!


 
※下週進度:「快樂學」第七、八、九課。歡迎一起來發表心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