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修行,從不同層次來看,呈現出不同面貌。

在修時遠離世俗貪染的時候,就要盡量生活得簡單,不要被物欲所迷,等到不迷後,則又要與眾生在一起,貼近他們,才能發揮轉化的效果。

現今時代,修行者普遍沒有「高超技藝」,所以最安全的做法,是以入世為目標,行在出世。

 

       ※     ※

 

日常老法師一生幾乎不曾上素食館吃過飯。居士有邀約,他一概拒絕。原因是:「享受」不是出家人該過的生活方式。如果是在家人想得到功德而供養,那麼更不必要,因為他沒有功德,所以不必浪費大家的錢。

香港有一對夫婦,對日常師父很恭敬。早期,還沒有道場時,老法師去香港常會去他們家住。這位太太總是煮了很豐盛的菜來供養,她煮了滿滿一桌,供養心目中的大師。

常師父看見了,第一次接受盛宴款待,但是告訴她:以後不要這樣。

女居士想,這是師父客氣,所以第二次又照舊,師父還是吃了,但是告訴她:如果下一次繼續這樣煮,他就不吃她的菜了!

第三次去他們家,午餐時間,女主人依舊是盛宴款待。師父看見滿桌的菜,跟女主人說:「我上次已經說過了!我必須實踐自己的話。」說罷,拾著行李進房間。師父真的拒吃那頓飯。

這下可把女主人嚇呆了!原來上次師父不是說客氣話!

於是他們只好把桌上的各種菜打成一大盤,送進師父房間,請師父吃。師父說:「我今天中午已經不必吃了!明天請你們用簡單的方式來對待我。對我最好的招待,是用佛法,而不是用飯菜。」

隔天,這對夫婦就改用平常飯菜來招待。常師父才開心的與他們共餐。

 

       ※     ※

 

某次,我陪常師父去新竹一個人家,做佛堂開光儀式。同行有:師父、侍者、我,共三人。

那家人,對佛法沒有很深的認識,開光完,他們煮了一桌菜請我們吃,同時也邀了幾個親戚來共席,以便認識師長。師父看見整桌嘉肴,很開心的說:「這麼豐盛好吃的菜,大家可要好好享受了!」

席間,主人幫師父夾菜,師父很開心的吃著,身旁的侍者看見各種好菜,自己也吃得很過癮,一付享受的樣子,甚至桌子遠端的菜,也伸長了手去夾。

當他夾回喜愛的菜時,常師父轉頭,輕輕對他說了一句:「很好吃吧?」

侍者好像被電到一樣,頓時收斂起喜孜孜的形色,不敢再造次,乖乖吃著夾過來的菜。

回台北的路上,侍者開車,載我跟師父。師父說:「他們一家人,初認識佛法,所以陪他們開心。但我們不應該忘了修行人該有的本份,二者標準不同!」

侍者這時才懂,原來師父說好好享受,是說給世間人聽的。他竟自己跟著忘失正念,真的享受起來了!

 

       ※     ※

 

日常老法師的寺院,一年到頭都是羅漢菜---大鍋菜。只有過年那天的午餐,邀請沙彌的父母共餐時,才有幾道菜的聚會。

另外一個情況,就是師長蒞臨的接風及送行,這兩餐會供養五六樣菜。

有一次,時任監察院長的陳履安先生到寺院參訪。我也參加共餐,席間看見五個大盤菜擺在桌上。讓我想起蔣經國先生時代,提倡的公務員簡約精神「梅花餐(五菜一湯)」,竟也在寺院中出現,當時想:陳院長應該很驚喜吧?

那頓飯吃得蠻久,陳居士把他修行的一些體會搬出來談,而師父也分享自己經歷,可以說是賓主盡歡。

事後,聊到那一餐飯,師父說:「真正以法來相處的人,就不會計較吃。不能以法來相處,我們也不必用吃來吸住他。」

面對高官,還能照著平常作風去行持,不攀緣附貴,真是令人敬佩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