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幫香港某佛教團體辦了一個「台灣佛寺參訪」活動,他們八十人,浩浩蕩蕩二車。

各地寺院我都先連繫好。有了寺方接應,運作就很方便。獨獨到了○○山時,只有師姐出來接待。

參訪的會長問我:「會不會有法師來接待呀?」

這個問題把我給問倒了,因為我腦袋中並沒有「對等安排」這種想法。會長他們的團體,是一個大團體,確實應該要有相對應接待規格才對。但我忘了強調這件事。

 

      ※   ※

 

不考慮「世間法」的地位、高低、排場,這種習慣,實在是來自於我跟隨日常法師的結果。

我師父的想法:修行人如果還在乎地位,那就還沒入道。人家恭敬也好,貶抑也好,都是自己修行的考驗。

1995年,我陪日常師父去大陸各寺院參訪。因為他講述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錄音帶,大陸各寺院很多人在學習,大家知道他是佛教善士,所以我們所到之處,都受到熱烈迎接。

寺院開中門迎接,從山門開始,就有僧眾列隊相迎,鐘鼓齊鳴。入了大殿,禮完佛,大眾僧齊集頂禮。

雖然我只是處理行程安排的隨從,但也受到不少禮遇,這種美好的經驗,卻在後面有了不同的遭遇。

我們行程最後一站是廈門某大寺,福建一位台商居士提供了轎車,把我們送到寺院門口。事先約好了抵達時間,卻不見任何「知客師」出面來接應。

我只好下車,跟管門口的僧人說想把車子開進去。------我想進去「客堂」找知客師說我們到了。

此時台商居士下車,過來喝止我,說:「我們的大師來到這裡,怎麼可以這樣?一定要叫他們通報住持,出來迎接我們,怎麼可以自己進去?」

老實說,他這樣說,把我嚇倒了,因為在我心中,沒有「大師」的想法,也認為師父不會以大師自居。所以,要求對方出來迎接,恐不符師意。

所以,我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。只是改成車子停門口,自己走進去找知客師。知客師立即開大門放車進寺,並通知住持。

該寺住持有出來接待,但規格與熱忱確實不若前面各寺,所以台商朋友覺得我之前安排得不縝密,才會出現這種狀況。

我們整個行程共拜訪了十二個寺院,行程的終點站在廈門這個寺院,沒想到卻變成不圓滿的完結篇。如果我當時把行程反過來排,可能會得到倒吃甘蔗的感覺吧!

回程飛機上,我跟師父說:「最後一段沒先聯絡好,如果我有先知會老和尚就會比較好一點。」(該寺的退位住持威望極高,見完年輕住持,老和尚出來見面時,就很善待。

沒想到師父說:「這樣很好啊!最後一站,提醒了我們虛名浮利是沒有意義的東西,很好!」

又說:「這個寺院是弘一大師曾經住過的地方,弘公一生大喜大家送往迎來,甚至寺方準備大肆迎接,但其實前一天他就已經自己悄悄掛單入寺了。比起他,我這個凡夫,有什麼功德值得被迎接呢?」

師父這番話,終於讓我心上的石頭落了地。

 

      ※   ※

 

不是迎接一定錯,而是動機很重要。因為恭敬對方,自然所作的招待,就是恰如其分的好。受禮方也要當作修練,莫為之所迷。

 

      ※   ※

 

我們這次參訪的○○山,接待居士引導我們去接待室,出來了一位年輕的知客師,全程以廣東話跟他們致歡迎詞。------我當時覺得,真是恰如其分的安排呀!這種親切感,比什麼監院、住持來得更親切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