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父親是桃園大溪人,年輕時常在慈湖附近活動。


他對於「後慈湖」被政府管制,甚不以為然,因為此事令他失去一段年輕回憶。(按:慈湖、後慈湖原是兩個灌溉埤塘,蔣中正先生看上那一帶像故鄉奉化溪口,所以建為行館。他過世後,慈湖成為陵寢,後慈湖依然管制。)


五六年前。我曾帶他探訪,想繞過後山,看看有沒有路可以翻過山,尋訪到他年輕時的回憶。那一次,繞過一般山路,在山中看見了一個水埤,因無人居住,山水輝映,煞是美麗。他以為那就是「後慈湖」,但我壓根不相信,因為它仍在管制中,不會是此處。


最近,偶然看見報紙敘述,「後慈湖」已開放,成為生態旅遊點,要上網登記,每天限制參觀人數。我喜出望外的登記,剛好有兩個名額。於是,跟父親說這個好消息!──但他似乎不太興奮。


旅遊當天,我們在慈湖等候報到,他研究路邊地圖說:「地圖上看來,後慈湖就是我們上次去的那裡,都已經去過了!」


他講這話時,我才知他沒有很興奮的原因,是因為已經去過了!我告訴他是不一樣的地方,上次那個湖較小,後慈湖較大而美。


父親則再三強調,他的判斷是對的,我也不示弱的說,就不是同一個地方嘛!(花力氣上網登記,是很辛苦的呢!我心裡嘀咕著。)


「這是空照圖,不可能錯的!我們上次明明沒去那裡!」我說。


「我從小就住這一帶,難道我還比你更不清楚嗎?」父親不悅的說,顯然他動怒了。


我們坐接駁車到百吉山洞口,再從後山走進去。沿途生態解說志工介紹得非常精采。


到達後慈湖得南側管制口,父親跟我說:這次走的路,跟我們上次走的不一樣。


我心想:告訴你,就是不同的湖嘛,你就不信。


進了後慈湖,志工要我們先去上廁所再走,父親又告訴我:上次來的時候廁所還沒蓋。


我心又想:更證明不是同一個地方,你怎麼還是找得到理由呢?但還是沒開口。


接著,走到一個彎角處,他說:「我們上次就想從這裡翻過山到慈湖去的,你記不記得?」


我說:「不是啦!肯定不是同一個地方。如果是的話,上次怎麼沒有上面那幾棟營房?」


他說:「大概是這幾年蓋的吧?你看,連馬路都拓寬了不少。」


我辯解說:「總之,這裡從來沒開放過,我們上次不可能進得來。」


父親說:「那是在政府新舊交接時刻,短暫的沒管制空檔來的。」


我想:你相信的事物,就一直找理由證明。就算是事實昭然,你還是不接受,已經固執的認定你認為對的,說什麼都沒有用的了!只好沉默以對。


但父親顯然見我「口服心不服」,所以再補上一句:


「你喔!就是這個硬嘴個性,好辯又固執!」


父親這一兇起來,倒是把我給嚇到了!因為他那麼固執的認為自己對,反過來我是否也可能如此呢?


於是,我對照上次經驗,再一次思考:湖在中央,山在右邊,路在左邊,這一切是一樣的,但大小及景色,顯然不同。不過,無論如何,我還是得保持客觀心態,不要落入「絕對」之中,至少父親強調:他從小就在這裡跑,不曾見過其他湖,且地圖上確實未標示有別的湖存在。說不定他是對的。


走到一半,父親認識了一個隊友,他經常到這附近來登山。父親就跟他數落,說我以為這一帶還有另一個湖泊。隊友聽完父親敘述,哈哈大笑說:「是啊!山裡頭還有一個小一點的湖泊沒錯,只是要繞一段小徑,所以去的人少,你兒子說的對!」


其實,對於一路上發現的各種資料,已令父親不太確定,只是「情緒」令他非戰勝不可。這下,遇見仲裁者,馬上接受事實了!他說:


「喔!可能是我長大以後才圍起來的埤塘吧?小時候是沒有的,那我上次去的,就是那個囉?!」


自此,父親開懷了!我們在湖邊的涼椅坐下,買了一杯咖啡,兩個人共享。發現,後慈湖好美!我們不必當總統,就能享受總統晚年的美麗生活,真好!諸位朋友,下次有空,務必到此一遊,真是帝王般的風景呢!


....................
.
...................
..
.....................


人生,多少時候,我們總落在「我對」那種思維中,先決定對,再找證明,。結果越走越堅持,落入自己主觀陷阱中,旁人一看,清清楚楚,但卻無法勸當事者。


開放心態,面對不同看法的事物,才能夠步步增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