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第十三章 超越自我重要感


如果我們修行是因為想要變得「特別」,那麼就算我們非常精進,而且擁有百花盛開般的多種修行經驗,所有的成就終將屬於我執。我們也許會認為自己是在道上進步的偉大修行者,實際上自我重要感卻是更形堅固的。(P.132頁第5行)


如果不願意對自己下功夫,我們也許會以為自己不需要任何人,不需要傳承、不需要三寶、也不需要上師和朋友。如果事事都要控制而缺乏「放下」的信心,我們會想要自行解決所有的問題,若是這樣,別人就無法接近我們,認識真正的我們,我們自然也就不願意接受別人所給的忠告,因為那些忠告也許會動搖我們自我認同的基礎,擾亂我們的世界,一切就必須重頭開始。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性,我們拒絕了一切,但就算整個世界都來榮耀我們,仍然無法撫平我們內在的痛苦,為什麼?因為自我重要感對於我執如何作用沒有興趣,也沒有興趣去照鏡子看看自己的真實面貌。(P.132頁第11行)


就算自我重要感不顯現為自大或傲慢,當它看起來完全的謙虛和無私,它仍然對於自我的省思沒有真正的興趣。........


自我省思的精神


.........我們無法一直靠自己看到這一切,但當它們被揭露時,我們內在的實相能認出它們。對於任何有緣洞察我們內在的人,我們都應該感激,因為這是我們真正的功課。(P.134頁第7行)


當任何人指出我們真正的功課,試著欣然感激它所帶來的利益,我們無需武裝自己或是重振自我重要感。


看待世界如同自己的老師


當然,大多數的人都比較願意相信自己的朋友,以及過去的大成就者們,他們不會在意批評從哪來,唯一關心的事看穿自己的過失以及自我重要感。(P.135頁第8行)


揚棄自我重要感


當我們嚐到痛苦時,心中會生起出離感,但就算痛苦,我們仍然會想要緊握自己的小小世界而不想面對未知。除了我執,我們無法對其他事情生起信心,因為面對位知識令人害怕的。也許我們不願意承認,但其實我們比較喜歡卡在那兒。自願聽命於我執雖然顯得愚蠢可笑,不過我們還是覺得這樣比較「安全」。(P.137頁第1行)


這是洗腦的最終極型態。很多人害怕被宗教洗腦,但是你對佛教不需要擔心這一點,因為我們早就知道自己已經被我執洗腦了。除了製造痛苦外,我執什麼事都不做。佛教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被洗腦,要我們從被我執奉承的催眠狀態能醒過來。.....


結論是,經由揚棄我執的特殊感,我們也揚棄了所有我執對我們的要求。如果不揚棄這份特殊感,我們生命中所有的決定便都是從我執出發的,我執將成為我們道路上的指引,如果這樣的話,我們就哪兒也去不了。(P.137頁第13行)



第十四章 朋友與敵人


如果想要超越自我重要感,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摧毀我執的邏輯。我執的邏輯永遠奠基在自我珍愛之上的;我執讓我們以為,將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可以找到快樂的。然而無論我們如何嘗試,都無法透過迎合我執而得到心滿意足的生活。我們總是不夠快樂、不夠有錢、不夠美麗也不夠安全。(P.140頁第1行)


事實上,在快樂和解脫的道路上,自我重要感是我們偉大的敵人。這個敵人如此地關注自己和掌控一切,但卻有一個很大的弱點:它在仁慈、關懷以及悲憫的面前是不堪一擊的;一旦將對自己的關懷延伸到他人時,我們就能從自我重要感中解脫出來,然後得到真實的快樂。關懷他人可以讓我執的邏輯逆轉,我們可以親身體驗這個方式是如何讓心得以解脫。


利他是克服自我重要感的良方


....培養一顆利他的心去關懷他人,是克服自我重要感強而有力的方法。(P.141頁第2行)


不知道誰是敵人誰又是朋友,我們如何能對自己的道路以及和他人的關係做出清楚的決定?學習分辨敵友,會在一個修行者心中產生革命。一個修行者就是從內到外都已經做了轉化。一個修行者所經驗的「革命」,就是心的負面狀態轉化為清晰、正面的思考模式,這樣的轉化是基於直接的經驗而不是妄想;這不只是知性上的轉變,也不僅僅是意念的改變。心也被同時深深地轉化。真實修行者的定義,就是一個已經建立了覺醒意念以及學醒心的人。(P.141頁第8行)


第十五章 心的延展


痛苦是普世的


生老病死是無法逃避的。當我們遇到難題、感覺煩惱時,並不表示我們真做錯了什麼事,我們只是不願意接受自己的業力而已。............痛苦是一個普世的經驗,所有眾生都受到無明、業力以及痛苦之累。我們與其把痛苦視為無用、折磨人會是具毀滅性,並因而想逃避它,還不如運用這個痛苦來發展慈悲。(P.144頁第5行)


如果我們只能感覺自己而無法感覺他人的痛苦,我們就是沈醉於自己的利益;如果我們只能看到他人卻無法認識自己的痛苦,我們的慈悲就是抽象的;倘若我們看到他人及自己的痛苦,卻不能了解痛苦是輪迴的本性,我們可能就會簡單地下結論:「生命是苦的,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。」這是沒有遠見的看法。見到輪迴的本性是苦,我們必須要看到它的原因。


「無明」非關個人


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無明,無明是輪迴中所有行為和經驗的基礎。說到它的普世性,我們可以說無明非關個人,所有眾生均受制於業力以及由無明生起的苦所累;從這方面來看,我們真的很無辜。對於自己的痛苦,我們不需要怪罪自己或是他人,我們可以怪罪於無明。


然而,無明確實創造了業,眾生各自的業確實會成熟,而所有眾生確實受苦。這個殘酷的真相,會讓我們對自己和一切眾生產生慈悲。

慈悲感便了我們的態度和情緒,我們的自憐和對自我的熱衷會馬上消失。我們不再沈溺於否定痛苦,也不再渴望想要更好(這本身就是一種痛苦),我們可以用痛苦來喚醒自己,讓痛苦具有意義。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發展一種無量的慈悲心,以及與他人之間強烈的聯繫,這可以減低我們的特殊感。..........


無限的心


從只能容納一個人或是少數幾個親近的人,到能夠容納一切眾生,對一顆心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進展。我們會感覺到某些痛苦,然而心是有彈性的,如果我們挑戰它,讓它成長,心便能延伸到虛空的盡頭。同樣地,當我們只想到自己時,我們的智能是如此有限,但它其實具有為了一切眾生而渴望覺醒的智慧潛能。(P.146頁第6行)


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最究竟的挑戰,就是深刻而偉大的菩提修行。覺醒心和覺醒意念的菩提心法教,鼓勵我們要去了解所有眾生都渴望離苦得樂;它們激勵我們要引領所有的如母眾生,脫離痛苦得到真實的快樂。(P.147頁第11行)


母親的仁慈


如果我們能真正了解母親們對自己的孩子的無量慈愛及關懷,我們會在心中感受到一種悲傷和負擔,以及深刻的感激,我們的心充滿了溫暖和喜悅的感覺。要回報她們的仁慈,我們要將這份溫暖和喜悅,延伸到所有在輪迴中受苦的如母眾生。(P.148頁第6行)


沒有一個眾生能夠忍受痛苦,甚至動物也不停地掙扎著要從痛苦解脫出來。不幸的是,眾生無法了解能得到快樂的因和條件是什麼,他們不斷地持續受苦。........


忍受所不能忍受的


.........以慈悲的方法來處理困難,並不一定表示我們可以解決它們。輪迴在本質上是無法被修正的,它只能被處理和被超越,意思就是被看穿。(P.150頁第3行)


..........在菩提心的修行中,我們要嘗試對眾生培養出這種無條件的慈悲,就算在開悟之前我們不能真正地幫助他們。(P.150頁第7行)


當我們思索輪迴之苦,而願意不從自己的憤怒中轉身離去,這份意願就是菩薩的道路。這條道路上之所以成立,是因為我們已經見到痛苦的實性就是無我或是空的。不從痛苦中轉身離去並不代表「硬碰硬」;我指的是,已經了解到痛苦的真實本性,我們擁有喜悅面對痛苦的勇氣。

arrow
arrow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