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德育古鑑中,記載了兩個故事,令我印象深刻:


第一個故事,敘述了猿精為害百姓:


浮梁縣這個地方,入夜以後經常有老百姓在野外遇見精怪,被搶奪財物糧食,弄得老百姓天黑後就不趕出門。此地新上任的縣令,知道這個情況,便派衙役訪查,最後懷疑近郊破廟可能有問題。於是縣令便親自前往破廟,準備了山珍海味,擺在案頭上,還擺了一醰烈酒。暗中派兵埋伏。


果然,入夜後,出現了一隻猿猴精,跑來大吃供桌上的美食,而且還把整醰烈酒咕嚕咕嚕喝下去。等牠酒醉之際,現出猴形,捕役便一擁而上,逮捕起來。


逮到作怪猿精,縣令非常高興,待牠醒後,就抓來公堂審問。因為已是百年猿精,能通人語,猿説:「我搶劫作惡,固然該死,可是數年下來,也累積了不找金銀珠寶,如果你需要的話,這筆珠寶,必然可以大大助於整個縣的建設發展。」


縣令一聽,大為心動,便詢問藏在那裡?就在他開口詢問之際,猿精已用其妖力,掙脫枷鎖逃掉了。後來,無論縣令再怎麼追捕,就是抓不到。


這個故事,不知道其真實性如何?但不論是否為杜撰,故事中要傳達的觀念,倒是滿符合佛教觀點。


縣令抓到猿精的主因,不是因為烈酒,而是由於心正。他一心想為百姓除害。而猿精能重現妖力,也在於縣令心不正。我們會奇怪,他為老百姓謀福利,怎算心不正?


重點在於他心中所現起的是貪心。這份貪求多得的心,已讓他失去正義凜然之氣了!想牟取一份不義之財,作公益事業,已經不算正業,更何況他心中「見錢心喜」那種貪心,可算是與妖同道矣!


....................

....................

....................


另一個故事,敘述了宋朝大儒程頤的一段事蹟:


程頤曾經在澶州當官。當地修造一座橋樑,需要一根大木作長樑。因為當地找不到,所以就到外地尋找。程頤督導了這項工程,所以只要那裡通報有長木材,他便前往勘察。
最後,木材找到了,橋也造好了。但尋找木材過程,已讓他養成看木材的習慣,只要到郊外遊玩,看見了巨大筆直的樹木,就會特別喜歡,想砍下來儲存,作為以後建築之用。


程頤發現了自己這種心相,便制止此種想獲得之心,並告誡弟子説:心裡面千萬不要抓住任何一件事不放。


程頤是為公而求良材,但在追求過程中,「想得到」之念油然生起。幸而他修為功夫極好,覺察此心,立刻制止。一般凡俗人,就很難如此了。很多公門中人,一開始都是懷抱著服務大眾之心,出來競選而担任公職,但利眾過程中,貪心慢慢滋養,便由公心轉為私心了。


佛門當中亦復如是。初發善心,利益眾生,純然無私,但漸漸獲得成功,志得意滿,防護內在動機之念便漸漸薄弱,固然還繼續做利他之行,但內心中早被名利所綁;及至最後,連利他行也忘,只剩借利他之名,行自私之行而已。


防護己心,實在重要!而私心增長,都是在「公義」之中萌生的,不能慎此,等私心長大,便來不及矣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