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讀書需經過三步驟。1.作者的想法:弄清楚作者想表達的觀念是什麼?2.我的看法:自己消化抉擇,提出各種思考觀點,與作者形成的話。3.吸收應用:把認為有價值的想法,吸收起來,在生活中不斷的反覆練習。


所以,用心讀一本書,不容易!



第十九課:樂觀主義.悲觀主義.天真

作者在本章中,敘述樂觀者平均壽命高過悲觀者(多活十六歲)19%,因為他們對生命充滿光明和希望,縱使遇見困難,也不會被困難捆住。心力強,生命力自然旺盛。


二八二頁倒數第三行:「悲觀者在日常生活中,通常從拒絕的態度開始,就算拒絕完全不合理,他們照樣拒絕。


二八六頁倒數第五行:「聽到一個門嘎嘎響的時候,樂觀者認為這門在打開,悲觀者認為這門正在關上。


您在遇見困難時,是傾向「問題無解」,還是傾向「只要努力,一定可以突破?」


許多佛教徒性格都偏向悲觀,因悲觀,故喜歡佛法的超脫。因為悲觀,所以誤解佛教所說的「苦」、「無常」、「業果」等等意義,把它看成灰色觀點,失去了佛陀講苦、無常、業果,所要產生的正面意義。


作者說:「悲觀者,比較宿命,會說:『之前就跟你說不會成。不管怎麼樣,我怎麼做,都是這樣的結果。』他們很快得認為自己只不過是『人生遊戲中的小兵』。


但樂觀者,就完全不同,作者說:「即使遭遇一時挫折,樂觀者不會有任何後悔或罪惡感,因為他已經預先看到並且徹底測試過所有可能的辦法。


所以,樂觀者,努力過,失敗亦不懊惱;悲觀者,還沒努力,就開始懊惱。悲觀者,總陷在情緒中苦惱,卻從來不行動。


作者引亞蘭的話說:「如果社會中每一個人,都把自己的木材放進火中燃燒,而不是對著灰燼哭泣,這個世界將多麼美妙!」


作者在本章中,想把「樂觀」概念,導向「佛性」去討論。他說:「樂觀主義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意義,那就是領悟到每個人內心轉化的潛能,不論這個人的情況如何。……終極的樂觀主義,了解到不論是順境逆境,每一剎那的經驗都是寶藏。

第二十課:黃金時間.累贅時間.被浪費的時間

我們都知道要珍惜光陰,特別是學佛的人。但時間總不斷的溜走。


二九五頁倒數第三行:「時間經常寂如細細的金沙,當我們分心的時候,便不經意地從指間溜過;如能善加運用,時間就是穿梭在織布機上的梭子,讓我們織出有意義的人生織錦。……問題不在我們的時間太少,問題在我們浪費太多時間。


二九六頁第四行:「雖然時間這麼有價值,它卻沒有能力保護自己。時間像一個小孩,任何過路人都可以把它順手牽走。


如果沒有用心主導自己的時間,那一定被時間主導了我們的心。


千萬不要「殺」時間!作者說:「無聊的人嘴裡常說殺時間,這是多麼可怕的用詞!……用賀伯特.史賓賽的話來說,他們無法殺死的時間,最後會殺死他們。


之所以要殺時間,是因為「無聊」。作者直接說:「心散亂的人,他的命運就是無聊。對這樣的人而言,人生是一大場娛樂,在節目暫停的一剎那,他就會難過。……無聊來自人心的乾旱。


也就是,心中的貪嗔癡一直擾動,所以心就靜不下來,一定要找東西填補。一旦空出時間,便會發慌。這只有長期透過禪修之力,減低此擾動,才能改善。


第二十一課:與時間的順流同在

此章提了「順流」的概念,乃是心投入在某一事物上,極其專注,以致於把關注「自我」的程度減低。


三○五頁第二行:「在順流的經驗中,動作、外在環境和自己的心,產生一種共鳴。在大部分情況中,這種流暢性在人的感受中是一次極致的經驗,帶來極大的滿足感。它不只與無聊、憂鬱相反,也與煩惱、分心相反。有趣的是,只要這狀態持續,反射性的自我意識會減少。所剩下的就是個人的警覺性,因為我們已經和自己的行為合而為一,並因此已經停止觀察自己。


凡是專注在禪定、誦經、念佛……等宗教修為者,都一定有上述經驗。──唯有在此經驗中,才能深入佛陀所要說的宗教教導。



※下週進度:二十二~二十四章,完結篇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