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論語中有一句話說:「靡不由始,鮮可有終」。世間上,要轟轟烈烈舉辦一個開幕式,是很容易的;但要堅持理念,持續到最後,那就不容易了!


感謝閱讀「快樂學(九)的人,真是不容易的事!


第二十二課:快樂與道德


本章討論了善與惡的準則。


三一一頁倒五行:「善或惡的準則是什麼?在佛法中,並不只是行為的方式,而是整個生活的方式。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著慈愛、慈悲及智慧,所有行為自動就會符合道德。.......行為背後的動機,利他或惡毒的,才能讓舉動本身變得善或惡。


換言之,佛教不認為有辦法從外面行為去界定善惡,而善惡也無一個絕對性的客觀標準,一定要把動機加進去。三一四頁倒五行:「如果一個殺人犯問你,他追逐的人躲在哪裡,很明顯這不是說實話的時候。侵略性的行為也一樣,當一個母親為了不讓自己的小孩被車撞倒,凶悍地把小孩從馬路中間推出去,這個行為在表面上看來暴力,事實上,她就了孩子的性命。反過來說,如果一個人對你一直微笑,一直對你說好話,目的卻是為了坑你的錢,他的行為從外表看起來並不暴力,但事實上,他的動機是非常邪惡的。


接著作者引了西方哲學中「理性主義」「功利主義」的爭辯,探討了一個有名的難題:「如果為了拯救人類,要誤判一位無辜者(或者必須去凌虐一位孩童),你會做嗎?」作者想表達的是,只有讓慈悲和智慧共同合作,我們才能真正成為快樂的監護人,快樂的繼承人。

第二十三課:快樂面對死亡


三三三頁第三行;「在今日西方世界中,所有人在看到死亡時恨不得轉移視線。死亡被偽裝、掩蓋、消毒。因為沒有辦法具體避免死亡,我們寧願把它完全從意識中移除掉。當它真的到來時,反而更令人震驚,因為我們沒有做任何準備。


三三〇頁到二行:「與其忽略死亡,還不如學習如何從死亡的恐懼中獲利。我們不需要一邊活著,一邊被死亡追逐,但我們必須保有對生命脆弱性的認識,這認識將幫助我們真正珍惜所剩下的生命。死亡經常沒有預警就到來。我們或許享有健康的身體,正在和友人享用一餐佳餚,但這或許就是我們最後的時刻了。走的時候,留下的是朋友、未完成的對話、吃到一半的菜餚、未完成的計畫。


就因為警覺生命會結束,所以會懂得珍惜光陰,去做有意義的事,等到臨終時,反而可以心安理得,無愧無悔的離開人世。

第二十四課:踏上心靈之路


本來作者勸發讀者:透過聽聞佛法(聞),自己再思惟其道理(思),而後不斷在心中重複練習(修),來完成心靈修為。這要每天每天做,長期才能累積出禪修成果。


在全書之末,作者說:(三四七頁第四行)


到目前為止,我的運氣都很好,吃得夠,也總有地方住,我把自己的財產視為工具,但沒有任何一項是我認為絕不可拋棄的。如果沒有筆記型電腦,或許我會停止寫作;沒有相機,或許我會停止分享自己的照片。但這絕不會毀壞我生命每一秒鐘的品質。對我而言,最重要的事。就是能夠遇見自己的心靈上師,接受他們的開示。這已經讓我受用太多,夠我禪修到生命的最後一刻!


祝福每位讀者,也都能像作者一樣,從心靈導師處,學到珍貴法教,豐富自己的人生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