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孔子說:「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」因為孔子小時不富有,所以得做很多瑣碎的雜事,這些生活鍛鍊,對於造就他圓滿人格,是有幫助的。


不久前,我幫忙舉辦了一個大專佛學營,營隊發給每個學員一套新的被套、枕頭套、床套,居然有同學不會裝被套。──因為從小到大,他沒處理過自己的被套,都是媽媽幫他換洗的。還有,在家裡,他們也不必洗碗,所以碗洗不乾淨;沒掃過地,所以牆角不會去掃它。


父母的保護,其實沒有幫助他們讀好書,只是創造出蹋蹋的孱弱人生。


想起常師父說:「古代人出家,前五年就先從雜役做起,廚房中打水、砍柴、洗菜、菜園裡挑糞、種菜,樣樣工作都要輪一遍,這樣子一方面鍛鍊身心,一方面為自己培福。等到磨練夠了,學經教與修行就很容易成就。」誠然!現代父母怕孩子沒時間讀書,所以不讓他們做家事,最後呢?功課反而更糟,一坐在書桌前就睡著了!


常師父曾提過自己磨練雜事,所以後來掌理僧團,才能應付自如的往事。他民國五十四年出家時,算是高學歷的出家人,所以師父從不叫他做事,只要專心用功就可以了。直到六十一年去了美國紐約,在美國佛教會幫忙,他變成了裡面年紀最小又最能通英文的出家人,所以大大小小事都落在他手上,任何雜事都得做。離開紐約後,他一個人住在洛杉磯居士提供的房子,過著半閉關的生活。美國生活得樣樣自己來,不像台灣有信徒服侍,所以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。


到民國七十七年,負責台中南普陀佛學院教務工作時,他就開始貫徹「學習」與「修福」合一的做法,而且改革僧團生活態度。


原先該寺是吃圓桌飯,一桌五六樣菜,大家還常為口味不好而抱怨。他就改為吃「羅漢菜」:把所有菜都丟進大鍋裡煮,煮好後每人一碗菜,只顧營養就好,不必顧口味了!菜色沒大改變,自然起不了計較心。


但這種改革,引起伙房師父的不悅,說:「這樣做法,我們不會做菜。」


常師父聽到了,決定親自下廚房,做給大家吃。做了幾餐,大家心服口服,就沒人再提反對意見。


上殿早晚課,是僧人一天中重要行持,過去大家上殿拖拖拉拉,時間不準時,負責法器的「維那」師也是時快時慢的唱頌,所以一堂功課時間常不一致。這些,常師父都一一導正。


可是,這下子「維那」師說:「一定要每堂唱得快慢一樣,我就做不到了!」


於是,常師父自己又兼任維那,親自領誦,三天下來,果然每堂都是準時結束,而他的心力旺盛,帶動了大家做功課了心力,所以眾人服從了!


寺院裡,各項事務都在他一一指正後,有了新氣象,此時開講菩提道次第,果然吸引了各寺最優秀的僧人前來聞法。


常師父說:「不要忽略生活的瑣事,生活中悠悠放任,修行上也很難成就。」這句話雖然是對僧眾說的,但對我們一般人一樣管用!


不要討厭生活瑣事,耐心用心去做,就是一種修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