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,佛教在台灣頗為興盛,信佛的人很多。但如果問他們:佛教的基本要義是什麼?恐怕就不是大家所能回答的出來了。
信佛,有兩種層次:一種是信仰上的依靠。也就是以佛陀為核心,相信他,追隨他。另一種,則是理智上的追隨,思考佛到底要教導我們什麼,打算把我們帶去那裡。弄明白後,心生追隨之心。
這本書,就是針對後者而寫的。
宗薩仁波切依據大、小、顯、密共同都承許的「四法印」,作為本書結構,來說明你所學的「佛法」。
四法印是四個印章,你的心符合這種認知,便被蓋一個認證章。
- 諸行無常(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)
- 有漏皆苦(一切情緒皆苦)
- 諸法無我(一切事物皆無自性)
- 涅槃寂靜(涅槃超越概念)
從這四點,對照我們的價值認知,發現相去甚遠,所以宗薩仁波切把書名定為「『近乎』佛教徒」。也就是期望本書能讓大家認識佛教共通的核心思想,他說:「我寫本書的目的,不是要說服大家去追隨釋迦牟尼佛,或成為佛教徒,修習佛法……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徒與其他見地不同的獨特部分。這位印度王子,到底說了什麼,能贏得世人如此的尊敬與景仰,甚至包括如愛因斯坦等現代懷疑論科學家們都如此?」
仁波切是一個說故事大師,整本書沒有深奧的佛門專有名詞,卻能夠用我們生活中熟悉的例子,表達得非常貼切。「到現在還是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,每個人終究會死,而且每天大概有二十五萬人死亡。我們親近的人不是已經死亡,就是將會死亡。然而當親人死去的時候,我們還是會震驚和悲傷;我們還是繼續尋找青春之泉,或是長壽的秘方。頻訪健康食品店,家裡一罐罐的二甲氨基乙醇和維他命A,強力瑜珈課,韓國高麗蔘、整型手術、海洋拉娜乳液……等等,這些都是我們內心中和秦始皇是一樣渴望長生不老的明證。」(37頁)
「對悉達多來說,生指的是一切萬有,不僅僅是花朵、蘑菇、人類,而一切生成或和合的事物,而死亡指的是任何的解體或解構。悉達多並沒有研究經費或是研究助理,只有炎熱的印度塵土,和幾隻路過的水牛為他見證。就這樣,他深刻地了悟無常的真相。」(40頁)
「他的了悟,並不如發現一顆新星般地驚人,也不是用來做道德判斷,發起社會運動或創立宗教,更不是預言。無常純粹是一個簡單實在的事實。……但是在今天,我們不是將佛陀改奉為神明,就是想用科技證明自己比佛陀更高明。」讀了這段話,讓筆者想到,這本書很適合不認識佛法的人讀。過年到了,到朋友家拜年,在禮物中,附上這本書,告訴他:「這就是我在信的宗教,請你一起品味。」或許對他新的一年,有所助益。
針對學佛很久的人,宗薩仁波切也用四法印提供了校正。
「宗教以光明的道路和行為規範來號召大眾,諸如愛你的鄰人,修持布施和處世準則、靜坐禪修、齋戒和奉獻犧牲等等。然而,這些看似有益的原則,也可能變成極端嚴苛的宗教教條,造成人們不必要的內疚和自卑。」
仁波切敘述了悉達多(釋迦牟尼佛成佛前之名字)示現的經歷:「歷經多年極端的苦行,有一天他了解到:這不是正確的,這是一條極端的道路,這只是另一個如同宮女、孔雀園和珠飾湯匙一樣的陷阱。於是他決定從苦行的狀態中起身,前往附近的尼連河沐浴。他甚至接受了一位名叫蘇佳達的牧羊女所供養的鮮奶,此舉令他的同伴大感震驚。據說,這些同修認為他是一個不良的道德影響,與他共處會妨礙修行,因此離棄了悉達多。」
這本書中,有許多句子,讀起來真有震聾發聵之感:「做為佛教徒,你沒有責任或使命去讓全世界的人都改信佛教。佛教徒和佛教是兩回事,就像民主黨人和民主一樣。」
「如果你對佛教有興趣,歡迎你去探掘每一個可疑之處,完全不用擔心被貼上褻瀆者的標籤。」
「佛教文化習俗的儀式和色彩,如果不是令一般人迷醉,至少也會讓我們分心。燒香和點燈饒富異國情調,而且容易吸引人,但無常和無我卻非如此。悉達多自己曾說,最好的崇拜方式,就是單純地憶起無常的原理,情緒的痛苦、現象無自性,以及涅槃超越概念。」
這是一本看似淺顯的好書,但內容卻需反覆思維。像仁波切用很多例子一樣,請您也讀一段,然後停下來想一想,從生活經驗中,加進一段自己觀察到的例子,互為印證。
譯者姚仁喜先生在譯序中說:「願所有的近乎佛教徒,讀過此書,都成為完全佛教徒。」希望此願成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