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家人過清淡生活,目的是遠離外在誘惑,以便挪出空間,作內心修為。等到內心真能遠離貪瞋癡。捆綁,獲得禪悅之喜時,也就不需要外在物質來填補空虛了!

「財色名食睡」列為五大誘惑來源!是修行人要調治的課題。

 

        ※     ※

 

傳統上,精修的道場,吃得很簡單,就是「羅漢齋」:一飯一菜。(菜是混合性的煮成一鍋給大家吃,沒有煎煮炒炸等花樣)

對於修行人而言,只求維持生命,以便精進用功。所以「為療形枯,正事良藥」把吃飯當作服藥!並不計較好不好吃。

我師長---日常老法師,當年在世時,就是一生奉行這個作風。而且他每到一個寺院,就推行這種舊寺院傳統。

1984年,他到佛陀教育基金會常住,便在那裡實踐羅漢齋。

1988年,他到台中南普陀佛學院任教務長,也是如此推行。他去以前,寺僧是吃圓桌,五菜一湯,卻仍因典座(主廚)煮得不好吃,而煩惱叢生。他去以後,自己親自示範這種簡便餐食,竟使得大家不再爭執。

1991年,成立福智精舍,1994年入住鳳山寺,接著去大悲精舍,都是這樣的餐飲。

按照在寺院傳統,無論老少,乃至住持,大家都是吃一種飯菜的。-------但是,隨著時代演變,大師長受供養,當然是要吃特別較好的。所以現代寺院住持僧以及師長等常常就不再隨眾生共食了。

但是日常法師不然,一直都是堅持與眾生共食,實踐寺院僧眾「利和同均」的精神,絕不開小竈,自己吃美食。每天早、午兩頓飯,他一定親臨齋堂,主持供齋儀軌,跟著大家一起吃飯,------因為這種精神,他的寺院,吃飯時間,絕無聊天者,絕無抱怨者。七十多歲的師父吃得跟大家一樣,誰還有怨言呢?

按照寺院規矩,老、病者,是不必隨大眾共食的。常師父直至七十六歲------過世前二年多,因為病了,沒力氣走去齋堂,也咬不動較硬食物,才改由侍者送進房間進食。

 

※        ※     ※

 

或許我們會想,吃得這麼簡單,不是很艱苦嗎!

事實不然!如果有在內心用功,就不會計較食物了。當時,在家居士去寺院參加的七天共修,跟僧眾吃得完全一樣,也是沒人覺得苦。

有一次我們去共修,午餐時,除了一飯一菜外,又多了一個湯:海帶鹹菜湯。這個湯的搭配有點奇怪!原因有二:居士拿菜來供養,菜多了,只好如此處理;再者,大寮(廚房)典座(主廚)是輪流的,年輕僧人沒煮過菜,隨便混成一鍋,口味就怪了!

那次,坐我隔壁的師兄大概是口渴吧!供養完,開動時,他先喝那碗湯,只見他大口呼嚕呼噜喝完,接著見他低頭欲大笑,卻又強忍住不敢破壞寧靜。

我心中納悶:什麼事那麼好笑?這湯有那麼好喝嗎?

等我吃完飯,喝那一碗湯時,才恍然大悟!我的天啊!很像喝到海水!想到隔壁師兄之態,我也差點笑出來。

主廚把海帶加鹹菜,然後還加了鹽巴,這絕對是沒煮過菜的人煮出來的。

在場的人,都喝下了那一碗湯,包括居士、法師,還有師父!居然沒有一個人變臉生氣。

 

        ※     ※

 

說真的,很懷念當年那種特殊的飯食,天天羅漢齋,吃了一年多,卻沒有吃膩。------主要原因,大概就是被師父吃飯時那種正念神情攝住了吧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