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某日,參加朋友聚會,那是一個讀書會,大家一起讀一本書。參加者姍姍來遲,所以先到者,只好聊天以待。拖了半小時,才正式展開討論。討論會結束,主持人特別叮囑,下一次記得準時到達!


台灣這幾年來,守時習慣以改善很多。特別是忙碌的大台北都會區,每一個人都分秒必爭,從紅燈讀秒,大家瞪大眼睛的神情,就可看出誰也不等誰,誰也不讓誰!


守時,是一個好習慣,但它不是建立在怕對方生氣的原因上。而是因為對別人的敬重,不讓人久等,以及對自己信守約定的實踐,這種信守承諾的的行持,特別是佛教徒,決定受持五戒者,就更應該努力做好它,這就是「不妄語」戒的一種實踐。


我的老師——常師父,向來非常守時。與人相約,一定提早一點時間出門,到達時,如果時間尚早,他就附近走走,等時間到了,再赴約。如此不會讓人有早到而措手不及的尷尬,也不會有遲到的危險。(我們總想恰恰好準時,結果一旦有點耽誤,就遲到了!)


他搭乘各種大眾運輸工具(如火車、飛機等),一定把接駁時間算好,再加上一些差池時間,交通突然阻塞時間等,所以總是舒舒坦坦出門,輕鬆抵達。早到,他就把書拿出來看,或者拿起念珠念佛,絲毫不曾無聊等待。相較於一般人,不願意浪費時間再機場車站多等,卻常弄得自己慌慌張張,這個方法顯然高明得多。


平日生活中,他隔一陣子就會打到時間台校正時間一次。以免自己手錶老舊所生的誤差。所以當他説:「現在是幾點幾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」時,那必就是『中央標準時間』。有一次,寺院裡負責起床打板的法師,晚了三分鐘打板,被他發現(他總比大眾早起),當天就被點名向大眾懺悔。因為一個人耽誤了三分鐘精進時間,一百個人,就影響了三百分鐘的時間了!


他一定在大眾規定的作息時間,做應做的事。午齋時間到,一定放下手邊所有事務,開始下去吃飯。絕不因為自己是老師,而有一點例外。在華藏講堂時代,有一個居士因為錄製講經錄音帶,想說錄到一半放下來吃飯去,等下又要重來一次,有點可惜,於是延遲一些時間進食。常師父事後問明原委,説:「以後不可以這樣。大家作息一定要敬重。我們時間到,就放不下手邊的事務,小事都放不下,到了臨終,你能夠放下這一生的一切嗎?還不是一樣,執著不捨!」


守時,真是一門簡單又難做的功課,學佛人應該

把它當作行持的一環來修練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