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近遇到一個朋友,跟我抱怨;他在捷運裡,碰到一個老同事,對方卻裝作不認識他的模樣,令他非常錯愕!


原來,這個老同事本與他在一家公司上班,互相熟識,在公私事務上,他常幫助對方。後來,對方辭職去公家機關服務,十幾年來頗有發揮,已是個不小的官員。而他,仍在本來公司,一點改變也沒有。顯貴對寒微,他有被拋棄之感。


他問我:「難道人成功了,就都會走樣嗎?就令不認故舊嗎?」


我告訴他:「不是他故意不認,可能是他工作繁忙,已無心思與故友相交了!也可能他周旋在眾多人士身邊,不記得你了!」
....................

....................

....................


朋友的故事,讓我想到常師父。


以世俗觀點説,他是六十歲以後才開始顯貴起來的。早先,護持他的居士不多,他常到居士家裡,跟他們上課、討論,師友互動融洽。居士也提供師父住宿,並作供養。後來,組織研討班,班員再出去開新班,規模越來越大,他也就不在居士家講課,而是在某地區租場地開示。當初最老的成員,有的升班長,再升地區性負責人,最後成了創團體元老。但有些媽媽級的,就一直是學員,久而久之,便在眾多新學員群中「淹沒」了。有的人,則是與發展起來的團體方向,理念不合,最後離開了。


民國八十二年,屬於師父自己的寺院,在新竹成立;台北也設立居士總部。規模恢弘,氣象萬千。從此,台北的課,就在總部進行。常師父上台北時,就住自己的地方了。


常師父上台北是忙碌的。但,他還是會找時間接見以前的老學員。特別是有二位居士,後來因為理念不同,都沒再學下去,然而只要有空,他就去他們家坐坐,感謝以前的協助。(不再當作師徒,而是看成老朋友了。)


到他圓寂前,他有三萬多在家弟子,新學員要見他,很難,縱使有錢有地位,也還是很難。但是,最老那一批,即使已經離開團體了,他還是會接見。在大法會中,見到老同學,那怕只是担任普通義工,他還是會呼叫他們名字,走上前親切關懷幾句。永遠沒忘記他們。


對在家居士如此,對出家眾也是如此。


常師父担任南普陀佛學院副院長,教導廣論時,有二位學僧,分担了不少行政事務,他們也是修行最用功的二位。佛學院畢業後,一位追隨常師父到福智精舍,一位回到南投寺院。幾年後,離開者回來探視常師父。師父知道他所住寺院,持戒精嚴,非常高興,但也憂慮清修道場,沒什麼人會去護持,所以當下拿出一個大紅包,供養這位昔日的弟子。


....................
..
..................
....
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人有機會共事,是珍貴緣份。彼此都依賴對方,才成就人生道路。緣散了,業不會了。下一次遇見時,感恩過往相助,祝福彼此前程,才是為人之道。(特別是在飛黃騰達時,更不能忘記寒微舊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e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